2024-05-08 19:30:00

2024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音乐会

16781713676688_.pic_hd.jpg


2024年5月8日/周三 19:30

国家大剧院 音乐厅

北京交响乐团

指挥:吴怀世

钢琴:吉恩·比尔斯

 

曲目:

 


朱一清 (中)                《深灰》为管弦乐队而作 (2018)                     16’

  

吉恩·比尔斯 (奥)         《回音余响》 选自《第二钢琴协奏曲》   为钢琴与弦乐队而作(2016/2024)              15’

                              

贾国平 (中)               《聆籁》为管弦乐队而作 (2018)                     13’

 

 

——中场休息——

 

 

拉里·戈夫斯 (英)           《规则之韵》为管弦乐队而作 (2014)                 22’

 

庞那荣 (泰)               《寂静之韵:混沌的低语》为管弦乐队而作 (2022)     10’






作曲家介绍


1714464967511606.jpg


朱一清


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师。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与斯图加特音乐学院,先后师从吕黄、叶国辉、Niels Rosing-Schow、Marco Stroppa。2024 年朱一清被授予德国恩斯特 ·冯·西门子作曲家奖 (Ernst von Siemens Composer Prize)。他的作品 DeepGrey( 为管弦乐队而作 ) 获 2021 年瑞士巴塞尔作曲大赛第一大奖;Gigue( 为室内乐 ) 获 2019 年意大利 Dyce 作曲大赛的唯一大奖;三首室内乐团与实时电 子 音 乐 作 品 Le ciel écrasé, Le visage déchiré, White Night 获 2019 年奥地利 Impuls 作曲奖。The Silence of Borobudur( 竹笛 / 琵琶和民族管弦乐队双重协奏曲 ) 获 2011 年新加坡华乐作曲大赛第三名。他的音乐被世界各地的近四十个乐团委约及演奏。除当代音乐之外,他的作品还涵盖了包括世界音乐、电子音乐、流行音乐、爵士音乐、摇滚音乐、AI 控制、电影音乐、多媒体音乐等诸多领域。



1714465153175258.jpg


吉恩 · 比尔斯


维也纳市立音乐学院钢琴 / 指挥 / 作曲总系主任吉恩 · 比尔斯既是钢琴家、作曲家,也是艺术研究教授。她在艺术、教学和研究工作中致力于质疑、消除界限和二元对立方面的研究。此外,作为维也纳市立音乐艺术大学(MUK)键盘、指挥和作曲课程的带头人,比尔斯还组织策划了系列音乐会和讲座,并在国际上演出,在学术界发表文章。她对艺术充满热情和创新精神,热衷于倡导跨学科的艺术之旅,利用好奇心和同理心打破学科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界限。20 多岁时,吉恩 · 比尔斯在欧洲、俄罗斯和美国各地广泛演奏从巴洛克到先锋音乐的钢琴独奏和室内乐,之后她获得了罗素集团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的博士学位。其研究项目以实践为中心,探索作曲技巧的发展和乐谱的音乐诠释模式,旨在颠覆和重新评估音乐美学中的惯常等级制度,并于 2018 年出版了专著《在音乐中创造模糊性》。她以钢琴独奏家、室内乐演奏家和作曲家的身份,定期在各种创新音乐会上表演,所涉猎的曲目从浪漫主义音乐到现代音乐不等,并与她在维也纳的自由即兴乐团 Real Ad Lib Mission (ReALM)(一个由国际音乐家组成的跨学科、多面性乐团)合作。


1714465294571214.jpg


贾国平


作曲家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教授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音乐创作“中国性”研究》首席专家。“德国高等学术交流基金会(DAAD)奖学金”“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央音乐学院金校徽”“北京市第十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代表作品 《清风静响》《万壑松风》《风越苍茫》《北国风光》《聆籁》《宁波组曲》《万古江河》等。




1714465433830053.jpg



拉里 · 戈夫斯


拉里 · 戈夫斯是一位居住在英国的作曲家。他的作品由众多团体和艺术家在全球范围内演出并播出,并已在NMC 唱 片、Dutton、Prima Facie 唱 片、Slip 唱 片、Nonclassical、PRAH 唱片、LSO Live 以及伦敦小交响乐团厂牌下发行。戈夫斯是保罗 · 哈姆林作曲家奖的得主,曾入围皇家爱乐协会奖和艾弗古典音乐奖,并曾获得杰伍德 · 阿尔德堡歌剧写作奖学金。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策展人,他是曼彻斯特“西北新音乐”推广组织的联合策展人,在皇家北方音乐学院策划了“解构”系列实验音乐会,并担任贝德勒姆乐团艺术总监。他曾担任英国国家青年管弦乐团作曲指导达十年之久,曾任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驻校作曲家,并为达廷顿夏季节开设过课程,目前还在为布里顿 · 皮尔斯基金会提供专业的作曲课程。拉里 · 戈夫斯现为英国曼彻斯特皇家北方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




1714465532484190.jpg


庞那荣


泰国玛希隆大学系主任

泰国作曲家庞那荣的音乐成就已经赢得了全球的广泛赞誉。他曾荣获美国艺术与文学学会颁发的 2021 年的查尔斯 · 艾夫斯奖、2013 年的古根海姆奖以及巴洛奖。此外,他的荣誉还包括 Music Alive 奖、第 20 届美国作曲家管弦乐团安德伍德新音乐创作奖、观众选择奖、武满彻作曲奖、亚历山大 · 策姆林斯基国际作曲比赛奖、第18 届亚洲作曲家联盟入野义朗纪念作曲奖、太平洋交响乐团美国作曲家比赛奖,以及安纳波利斯宪章 300 国际作曲家比赛奖。在泰国,他荣获Silapathorn奖,被誉为“泰国当代国家艺术家”。庞那荣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成为亚洲音乐界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受到了保罗 · 奇哈拉、周龙、奥古斯塔 · 里德 · 托马斯、耶胡迪 · 温纳等众多杰出当代作曲家的鼓励和赞誉。约翰 · 科里利亚诺评价庞那荣的音乐“现代且易于接近”,而陈怡则形容其作品“色彩丰富,充满力量”。《太阳时报》对庞那荣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在 2012 年 10 月由美国作曲家管弦乐团在卡内基音乐厅首次演出的《失落灵魂的迁徙》是“一部融合了庞那荣博士泰国本土精神性和乡土性声音的宏伟作品,巧妙地编织成一幅精美的管弦乐织锦,其中不乏空灵美丽的瞬间”。



指 挥


1714466886424952.jpg


吴怀世


被誉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青年指挥家之一”的吴怀世出生于香港,曾在马勒国际指挥大赛、乔治 · 索尔蒂爵士国际指挥大赛和斯维特拉诺夫国际指挥大赛等著名比赛中获奖。

2018 年,吴怀世获任为韩国首尔爱乐乐团首位外籍副指挥,是该乐团史上最年轻的指挥家。此后,他在韩国声名鹊起,并指挥过多支韩国主要交响乐团。吴怀世最近被任命为韩经 Arte 爱乐乐团的首席客座指挥,并将在2023/24 乐季带领乐团在首尔演出并首次登上香港艺术节。他在新乐季的其他重点演出包括与洛桑室内乐团、中国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首秀,以及重返香港管弦乐团、图卢兹国立管弦乐团,还将在太平洋音乐节上指挥札幌交响乐团。他曾与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德意志青年爱乐乐团、杜塞尔多夫交响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与深圳交响乐团等合作,亦是香港管弦乐团的常客。吴怀世也醉心于当代作曲家的作品。他曾指挥 2019年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音乐会,并于 2023 年重返北京现代音乐节指挥闭幕演出。他还于 2024 年指挥了国家大剧院第七期青年作曲家计划音乐会。2015 年,吴怀世在香港创立了马勒乐团,并担任其艺术总监至今。



乐团介绍


980c50e01fdccecb7a8cc221a41a430.jpg


北京交响乐团



被誉为“首都明珠交响乐团”的北京交响乐团,成立于1977年10月,隶属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曾长期担任乐团艺术指导的老一辈指挥大师李德伦、严良堃、黄飞立、韩中杰、徐新以及首任团长李湘林为乐团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上世纪90年代至2018年,著名指挥家谭利华担任北京交响乐团团长、艺术总监、首席指挥。期间,进行了重大改革与调整,乐团逐步走向职业化。作为中国首都北京音乐文化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创造者,该团在成立和发展的历程中,凭借高度的职业化标准、严谨的演奏技艺、丰富广泛的曲目和深厚的音乐修养,使得北京交响乐团成为中国最受欢迎和国际颇有影响力的乐团之一,赢得了世界性的广泛关注与赞誉。北京交响乐团多次代表国家及首都参与大型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并多次出访德国、英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捷克、波兰、克罗地亚、匈牙利、土耳其、斯洛文尼亚、塞尔维亚、韩国等国,并在全国各地和港澳台举办巡回演出。2001年至2017年八度载誉完成了欧洲巡演,获得欧洲评论界极高的评价。2013年乐团首次登上美洲大陆,对墨西哥、美国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巡演,美国发行量最大的华盛顿邮报通栏标题称——“北京交响乐团掀起古典音乐热潮”。



曲目介绍


《深灰》为管弦乐队而作(2020)
DeepGrey 的标题灵感源自于 Deep Blue( 一款 97年出品的国际象棋引擎 ),其概念同时也引申自机器学习 中的“Deep Learning”。这是作曲家“Deep”系列作

品中的一首。作曲家尝试把电子音乐的反馈处理用人工的方法翻译、转录、模拟到交响乐队上,引入了包括人工延时、人工音高调制、人工混响、人工颗粒化等在内的一系列“扩声”手法。这些被“人工化”的电子音效将高维的发音点投影到人耳能够捕捉到的时间轴上,拓展了听觉感官的多重组合的可能性。


《回音余响》 ——选自《第二钢琴协奏曲》为钢琴与弦乐队而作 (2016/2024)


这部作品是吉恩 · 比尔斯于 2024 年 4 月 7 日创作完成的钢琴协奏曲。在这部协奏曲中,比尔斯深入探讨了存在与虚无、显与隐之间的哲学概念,通过音乐的语言展现了这一主题的复杂性和深刻性。"Nachklang" 一词,意为“余响”,在这里不仅仅是指声音的延续,更是一种对声音存在状态的哲学思考。这种思考引导着听众进入一个由音乐构建的沉浸式世界,让听众在声音的翅膀上飞翔,感受每个人内心世界的无限可能。在技术层面上,比尔斯的作品强调了对音乐质地的操控和探索。她借鉴了西方哲学中关于二元对立的概念,如正与负、硬与软,并提出通过音乐对比的并置和融合,创造出一种感知上的不稳定和模糊性。这种方法不仅挑战了传统的音乐解读,也丰富了听众和演奏者的情感体验。作品中的细腻质地通过重新定位、重组和层叠,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引人入胜的表达力。《钢琴协奏曲第二号》的灵感来源于作曲家对历史上伟大音乐家作品的研究,如巴赫和肖斯塔科维奇,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巧妙地融入了个人的名字首字母。比尔斯同样采用了德国音符命名体系,将个人的名字融入到作品的主题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音乐密码。这首协奏曲与作曲家最喜爱的一首钢琴协奏曲微妙呼应,而她在创作这首曲子时正在演奏这首协奏曲——普罗科菲耶夫史诗般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在第三乐章中,黑键上的滑音充满了丝丝缕缕和模棱两可的质感,而银色的小调琶音则让人如沐春风。


《聆籁》为管弦乐队而作 (2018)


江南园林是中国文人实践其人生态度与审美理想的自然、心灵天地,也是中国哲学精神气质的典型表达。谛听自然之声是园林造园的理念之一,有声之境,寂然之响,与建筑,与山水,与诗词一同构成了园林生动而隽永的灵魂。此作品借由听泉、听雨、听风与听雪四个部分来展现江南园林的诗情画意。在每个部分中,长短不一的音乐片段捕捉了多种声境意象,如春莺鸣泉涧、蝉噪林愈静、箭射荷花若洒金、竹韵松籁、蛙声一片等。作品通过交响乐队的声响来刻画四季流转中变幻不断的园林景观,并借此表现其特有的融自然与人文为一体的意境之美。



《规则之韵》为管弦乐队而作 (2014)


《规则之韵》这部交响管弦乐作品不仅是音乐上的创作,也是对乐团本质及其运作方式的深入探讨。作品思考了为管弦乐团作曲时的技术挑战,乐器演奏遵循的物理法则,以及指挥、声部首席和演奏者之间的社交互动与等级制度。每个乐章通过三个层面的主题来展现:一种作曲技巧或构思,一个科学研究领域,以及一个社交情境。作品从全乐团齐奏单一旋律到乐器和声部各自独立的节奏(以及两者之间的各种状态),探索了音乐互动的无限可能性。


《寂静之韵:混沌的低语》为管弦乐队而作 (2022)


音乐与寂静的关系,自古以来便是音乐创作中不断探索的主题。无数作曲家在这无声与有声的世界里,寻找着无限的可能性。其中,约翰 · 凯奇的《4'33"》以其独特的沉默之美,成为了寂静音乐的代表之作。他巧妙地利用观众的期待与现场的环境声音,展现了即便在演奏者的沉默中,我们的耳朵依然能够捕捉到周围世界的声音。凯奇的作品将寂静推向了艺术的边界,而在他之前,贝多芬、莫扎特和德彪西等音乐巨匠,也早已在其作品中精妙地运用了寂静,使之成为音乐表达中的一种强有力的语言。西方音乐史上,寂静不仅是音乐的一部分,更是音乐的灵魂。而在世界的另一端,非洲鼓的复杂节奏同样建立在对音符间隙中寂静的倾听之上。正如英国音乐家约翰 ·柯林斯在纪录片《倾听寂静:非洲交叉节奏》中所言:“非洲人倾听寂静,并以此作为即兴创作的空间。”在亚洲音乐中,寂静与音乐的关系同样密不可分。中国传统音乐认为,真正的寂静是不存在的,因为自然的声响永远伴随着我们,寂静在音乐中得以用自然之声的形式呈现。本作品《寂静之韵:混沌的低语》旨在通过管弦乐队的宏伟叙事,细腻地描绘出寂静与声音之间的微妙平衡。在音乐的流动与静止之间,观众所感受到的寂静不仅仅是声音的缺失,更是一种充满力量和可能性的存在。作品中的寂静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不再是简单的无声,而是成为了音乐创作中的一种重要元素,与音符共同编织出一幅幅动人心弦的音乐画卷。这不仅是对历史上伟大作品的致敬,也是对音乐与寂静这一永恒主题的一次全新的诠释和探索。